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规划管理» “十三五”规划专题» 规划参考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

   来源:综改司  时间:2014-12-19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

 

  山东大学:打造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互动课堂”

 

  提前布置课堂讨论主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前,学生们被分成若干个小组,针对某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提前学习讨论并形成汇报成果,汇报内容和形式由小组自定。一位上过课的同学说,“老师提前布置主题,由我们自己分组准备后在课堂上展示,我觉得这种形式很好,很有趣”“虽然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分歧,最终还是通过查阅资料、相互碰撞统一了意见,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加深了认识。”

  丰富课堂汇报交流形式、显著提高核心价值观教学效果。除了传统的汇报形式,微电影、视频、快板、朗诵、趣味课件解说等也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展现形式。有的小组在课堂上采用了情景剧的展现形式,以村长与村民的对话为主体,通过对比的方式,集中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在汇报展示学习成果的同时,各小组还要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接受授课教师的点评,并最终根据课堂上的综合表现情况得到每个人的课堂成绩。这种让学生走上讲台的形式,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得到了深化、实化。

 

  武汉大学:以红色资源唱响唱好立德树人主旋律

 

  充分挖掘内涵,把红色资源升华为文化资源。组织专家学者对校史中的红色文化篇章予以考证、梳理和阐释,将零散的、隐性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系统的、显性的文化资源,已形成《武汉大学在党创建中的三个贡献》《李达对中共创建的思想理论贡献》《武汉大学校史上的红色篇章》《中共党史上的武汉大学》《中共五大在武大》《武汉大学学生运动简史》等成果。

  拓展育人途径,把红色资源内化为教学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武汉大学校史》等课程教学中贯注红色文化,阐述不同历史时期武汉大学师生投身中国革命洪流的生动史实,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的情愫,提升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河北大学:把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艺术化

 

  开展幸福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针对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兴趣、到课率和抬头率、实效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通识教育讲座《提升幸福力,敲开幸福门》、网络视频课《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学视角》及研究生《人生幸福观教育研究》等课程,从大学生关心的人生问题入手,引导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遵守道德和法律、担当历史责任、创造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追求、获得幸福。

  利用微电影教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艺术化。微电影因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特点,让许多“草根”有机会通过影像作品表达思想、传播文化,深受大学生热捧。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学校举办了以“创意微电影,青春中国梦”为主题的大学生微电影大赛,“思政课”教师结合幸福观教育组织学生创作的《幸福阳光》获得最佳编剧奖。该片以“青春•梦想•幸福”为主线,兼具创新性、真实性、趣味性和价值性,引发学生强烈共鸣。2014年以来,教师们已组织学生拍摄微电影近20部并运用于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完善辅导员团队核心价值观教学制度

 

  坚持集体备课制度。由讲授同一专题的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各团队坚持每个学期至少三次集体备课,同时建立网络群组保证及时沟通和资料共享,保证教学内容和进度的规范性、科学性。

  坚持团队听课制度。团队集体到有经验的老师课堂听课,相互提出建议,帮助新教师获得自信,促进核心价值观教学质量的改进。

  坚持课堂问卷制度。辅导员团队每次下课前征集学生对课堂效果或相关选题的意见,汇总成文,作为下一步教学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并可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

  坚持考试反馈制度。辅导员团队每学期新课前为学生选取优秀试卷进行讲解,改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