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统计年鉴» 校志年鉴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卫生年鉴

作者:发展规划处   来源:发展规划处  时间:2015-03-20

截止到20141231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邮编:100029  电话:64286426  

网址:www.bucm.edu.cn

  

  基本情况  2014年,学校校本部职工人数1 252人。专任教师612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者167人,副高职称者224人,中级职称者180人,初级职称者24人。

  年底,固定资产总价值94154.39万元(不含无形资产),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629.98万元,本年新购置固定资产总值3312.09万元(含仪器设备、图书档案、文物陈列品、家具等各类固定资产,不含国医堂和无形资产)。

  全年教育经费投入总额67249.13万元,其中,国家拨款46779.02万元、自筹经费20470.11万元。

  1月17日,国学院暨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成立。

  3月3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枣庄市政府正式签约,共同组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10月20日,挂牌开诊。

  

  改革与管理  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完成了《计算机课程改革方案》、《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方案》等,其中《计算机基础》不仅调整为36学时,且以学生全程网上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课堂教学与线上论坛解答为辅的教学模式;开展了对非医类专业“中医药平台课程”的整合工作;对岐黄国医班(4+3+2)培养模式开展了多轮论证,构建“3+2”贯通式的临床阶段培养方案,拟定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实验班培养方案(修正稿)》;为了让新生尽快了解各专业的特点,增强新生对所学专业学习的兴趣及热情,开设《本科新生专业导读》;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需求,充分利用各临床实践基地优势特色专科,开始试行《临床特色模块实施方案(试行)》;完成了对《中医学专业经典分级考试工作办法(讨论稿)》的论证并试考,制定了《中医学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考核方案》,形成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草案。

  管理制度方面:补充和完善了《学籍管理规定》、《北京中医药大学横向科研经费管理补充规定》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纵向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暂行规定》;修订了《本科生转专业的规定》;颁布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本科教学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教学基地教师上岗基本要求》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室工作规程(草案)》;完成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的若干意见》;基本完成科研、财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工作。

  人事制度方面:在常规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之外,增加了特殊考核体系。即为鼓励教授潜下心做大学问,允许一些教授不考核或采取特殊考核机制,但要求拿出能经得起本行业最优秀同行专家评价的计划和办法;根据学科性质不同,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采取多元化管理和考核。此外,在计划编制紧缺的情况下,积极探索鼓励支持多种用工方式,除重要岗位外,对管理、教辅、工勤岗位均尝试了编外用工,采取劳务派遣形式合同制管理。

  

  教学工作  本年度新招生9061人,其中,学历教育学生中全日制博士生206人(其中留学生4人),硕士生1089人(其中留学生25人),普通本科生1264人(其中留学生69人),普通专科生146人;成人教育本科生541人,专科生588人;网络教育本科生2681人,专科生2444人;非计划招生高等教育学生中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102人。

  在校生28480人,其中,学历教育学生中全日制博士生661人(其中留学生27人),硕士生2827人(其中留学生74人),普通本科生5501人(其中留学生488人),普通专科生484人;成人教育本科生1731人,专科生1830人;网络教育本科生8815人,专科生5984人;非计划招生高等教育学生中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647人。

  毕业生8654人,其中,学历教育学生中全日制博士生206人(其中留学生10人),硕士生898人(其中留学生17人),普通本科生1135人(其中留学生151人),普通专科生144人;成人教育本科生472人,专科生420人;网络教育本科生2630人,专科生2704人;非计划招生高等教育学生中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45人。

  

  图书馆藏书145.9757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01.9015万册、电子图书44.0742万册,中医古籍线装书3914种9602函39514册。

  

  开设本科专业10个,其中中医学专业中包含八年制卓越班1个和九年制岐黄班1个。具有一级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和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其中,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10人、进站12人、在站70人;师承博士后进站14人、在站14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

  

  科研工作  年内,共申报各级科研课题550项,中标19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93项,省部级课题44项,横向课题60项。纵向课题中标经费约11265万元,横向合作课题经费1672万元,科研项目总经费约12937万元。目前到位经费10399万元。在研课题880项,结题602项。

  中药学院张冰主持的“辛热药性实质研究与临床实践”和东直门医院高颖主持的“基于临床数据挖掘的中风病证治规律研究与应用”分别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和三等奖;东直门医院赵进喜主持的“中医化瘀散结全程干预糖尿病肾病方案研究”和中药学院的“中药颗粒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突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基础医学院彭建中主持的“著名中医学家赵绍琴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研究”、东直门医院李海松主持的“活血通络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东方医院杨晓晖主持的“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及影响因素的推广应用”和针灸推拿学院刘天君主持的“具象思维的理论构建与实验研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基础医学院赵琰和东直门医院时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青年创新人才奖。

  2014年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论文207篇,最高影响因子5.939,平均影响因子2.539;工程索引核心部分(EI)收录论文16篇,国际科技会议索引24篇;核心期刊786篇,论文被引用5369次,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65位。

  

  学术交流  年内,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校长和西悉尼大学格罗夫校长代表双方签署在澳洲建立“中医中心”的合作协议。该中心旨在发挥两校优势资源,建立集中医医疗服务、教育、研究与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平台,为提供健康服务、培养医学人才、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和输出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应土库曼斯坦卫生部部长别尔德穆哈梅多夫的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校长率代表团对土库曼斯坦进行访问。访问期间,双方确立了未来的合作方向,达成了框架合作协议,包括合作建立“中医中心”;为土国培养中医本科、硕、博学生;合作研究天然药物的开发和使用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校长率团赴俄参加了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教育合作分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并作了《发挥北京中医药大学优势为俄罗斯提供一流的中医药服务》的报告。

  与德国迪根道夫科技应用大学合作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所中医孔子学院。校长徐安龙率团参加日本学校法人兵库医科大学中医药孔子学院举办的首个“孔子学院日”系列活动。获外交部批准成为第二批“中国—东盟中医药教育培训基地”。

  2012级岐黄国医班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生物科学学院进行为期10周的海外学习任务。新开“境内、外(远程)2年制中医临床专业硕士学位项目”之来华英语授课全日制班,该班针对海外中西医群体,目的在于提高其中医临床技能水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赴港参加了“部分高校赴港举办2014年内地高等教育展”。举办了“2014两岸教育交流---岐黄文化之旅”活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合作共建成立“北京中医药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和“北京中医药发展政策研究中心”。

  

  信息化建设  年内,完成了我校BB网络教学平台的升级工作,完成全部963门网络课程、14263名用户资料的迁移工作,并对教师进行了新平台的培训,现在我校BB网络教学平台运行更稳定、功能更强、空间更大。完成了我校“网上招聘”系统的建设,我校今年的选留毕业生工作,从报名到审批,全在网上进行。完成了一卡通与校医室医疗系统的对接,师生挂号、交药房也可以使用一卡通完成。

  学校在基本改善办学条件专项中信息化专项经费投入240万元,信息中心日程经费200万,网络信息点数8990个,校园网出口总带宽IPv4带宽1000M,IPv6带宽1000M,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1505个,上网课程数963门,数字资源量2000GB,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25GB。拥有教学用计算机1905台。

  

  基本建设  年内,良乡新校区建设获得新增1.5亿元资金支持。良乡校区西院锅炉房及开闭站、东院学生活动中心、东院学生宿舍II期、西院校园基础设施4个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复立项,批复总建筑面积46645平方米、总投资36734万元。东院公共教学楼、学生公寓I期、食堂、后勤综合楼等续建项目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工程,医学实验楼、针灸推拿学院楼、护理学院楼等新开工项目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撰稿:王丹凤  审核:王伟)

  

  领导名单

  党委书记:吴建伟

  副书记:靳琦  林志华

  纪委书记:林志华

  校长:徐安龙

  副校长:谷晓红  乔延江  邬国强  翟双庆  王伟

  电话:64286378

 

    

  附1: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度重要新闻事件

  

  1.习近平主席见证我校签署中澳中医合作协议

  1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在澳大利亚国会大厦共同出席并见证,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校长和西悉尼大学格罗夫校长代表双方签署在澳洲建立“中医中心”合作协议的仪式。该中心旨在充分利用两校优势资源,建立集中医医疗服务、教育、研究与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2.我校授予土库曼斯坦总统“名誉教授”称号,并与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开展中医药合作

  5月1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北京中医药大学授予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名誉教授”称号仪式,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并讲话。11月下旬,应土库曼斯坦卫生部长邀请,徐安龙校长率代表团访问土库曼斯坦,双方达成了合作框架协议。经过近一年努力,12月初我校与俄罗斯方面合作开办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圣彼得堡中医中心正式开始医疗服务。这些举措是我校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外交战略的积极行动。

 

  3.王琦教授、孙光荣教授荣获第二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据8月19日公布的《关于表彰第二届国医大师的决定》,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的第二届国医大师评选中,我校王琦教授、孙光荣教授荣获“国医大师”荣誉称号。10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表彰活动,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至此,我校已有五位国医大师。

 

  4.首次派遣岐黄国医班学生赴海外留学

  5月14日至7月18日,2012级岐黄国医班62名同学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生命科学院进行为期10周的学习,圆满完成了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等方面的学习任务。这是我校历史上第一次以班级为单位派遣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是我校国际教育迈出标志性的一大步。

 

  5.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创刊并正式出版

  12月19日,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中医科学杂志(英文)》)创刊号正式上线并实现开放获取,标志着由我校主办、中医界第一份世界刊行的英文科技期刊正式出版。该杂志以“刊发中医药实验、临床和理论研究成果,反映中医科学新动态、新进展,促进中医药科技进步和国际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为在世界科技舞台传播中医药最新科技成果提供快速准确的高水平开放窗口。

 

  6.我校顺利通过北京市“平安校园”创建工作验收检查

  12月5日,北京市“平安校园”创建工作验收检查专家组对我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进行了验收检查。专家组对我校三年来“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我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把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保障工程,紧密结合学校以文化人的办学特色,用文化引领平安,用平安保证育人。

 

  7.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取得实效

  近一年来,学校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改进作风,服务师生,从五个方面落实了38项整改工作。如为西校区所有教室安装空调,更换多媒体设备,完成西校区教学楼三层报告厅、体育馆的综合改造,创建“杏林之声”微信公众平台,成立大学生学业发展与指导中心等。一系列举措赢得了师生的普遍认同和肯定。

 

  8.成立国学院暨中医药文化研究院

  1月17日下午,我校举行国学院暨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成立典礼。这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开办的第一个国学院。国学院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承担国学与中医药文化的教育、研究、传播三大任务。

 

  9.召开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八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十二次学生代表大会

  4月26日,我校召开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八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教代会和工会工作,提出了新时期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教代会和工会组织机构。11月29日至30日,召开第十二次学生代表大会,进一步规范了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民主推选产生239名学生代表,首次成立了“常设代表会”,下发了校党委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生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

 

  10.实施二级班子换届、中层干部调整及全员岗位聘任

  学校于年内进行了中层干部调整以及各学院和附属医院领导班子换届,6月份进行了党政机关七级及以下管理岗位聘任,12月份完成了全员岗位聘任。进一步加强了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了以绩效考核评价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从而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的人事分配制度。

 

    

  附2:北京中医药大学入选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个人简介

  

  1.孔光一,男,1927年生。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全国中医药师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对各种发热性疾病,尤其对疑难性发热疗效显著,在业内享有盛誉;对内、妇、儿科疑难杂病的诊疗具有丰富的经验。

 

  2.王子瑜,男,1921年生,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主任、妇科教研室主任。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7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应用中医药治疗妇科疑难病症,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年期综合征、功血、盆腔炎、不孕症、产后身痛等。

  

  3.王沛,男,1933年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专家。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学会秘书长、主任委员等职。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结合、内治与外治结合的恶性肿瘤治疗原则,强调补先后天之本,用药上善用虫类药、生药及小毒中药,并善于情志调理,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4.吕仁和,男,1934年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肾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创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等学术组织。发表论文200余篇,论著9部。主持“七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等课题9项,获部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擅长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慢性肾炎及肾病。

  

  5.聂惠民,女,193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现仍承担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聂惠民名医传承工作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聂惠民名医传承研究室工作。

  

  6.廖家桢(1930年-2014年),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名中西医结合医学家。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曾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德国魁茨汀中医医院首任中方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长达50余年,率先应用中医气血理论指导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倡导病症结合研究,应用现代技术阐述“心气虚证”的科学内涵,是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和积极的推动者,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